高教研究

 教育时事要闻 
 教育要情参阅 
 高教研究学报 
 理论研究 
 推荐书目 

院校发展
当前位置: 首页>>高教研究>>理论研究>>院校发展>>正文

北京师范大学:准确定位 系统推进 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2016-03-16 10:56   审核人:

      北京师范大学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的思想,紧紧围绕“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发展目标,确立了“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宽厚的专业基础、开阔的国际视野、勇于实践的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采取多项举措着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三级质量工程体系建设、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平台、拓展人才培养的国际维度、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构建多元化教师培养体系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创新思路和特色做法,有力地推进了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北京师范大学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突出特色、自主创新”的发展方针,努力建设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交叉学科,形成了以教师教育和教育科学及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文理工管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为实现学校“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的战略转型奠定了基础。

  目前,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科布局已经覆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12个学科门类,拥有博士、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共36个。现有本科专业58个,依托10个学科门类。2011年实际招生专业48个。目前,我校共有在校本科生9662,其中:国内本科生8765人、国(境)外攻读学士学位本科生897人。

  二、构建三级质量工程体系,形成激励教学研究和改革的长效机制

  北京师范大学以校级教改项目作为整体质量工程实施的坚实基础和主要载体,构建了由“学校-北京市-国家三级组成的质量工程建设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一)以校级质量工程项目为基础,形成了投入制度化的质量工程保障体系

  学校自2006年起,每年设立400万元预算经费,全面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校级教改项目坚持“理念引导、统筹规划、客观公正、择优支持、重点突破、激励创新”以及适当向年轻教师倾斜的工作方针,坚持院系把关、依靠专家、公平公开的评审流程和原则,通过目标管理和过程监控相结合,确保校级质量工程的实施成效。经过五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有效的工作机制和管理规范,有力地支持了本科教学建设和改革,为进一步开展北京市和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以项目规划和建设为驱动力,提升项目建设质量

  校级教改项目已基本确立了课程建设、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研究、自由申报五个项目系列,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构成了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格局。为提高项目建设水平,实施项目过程管理,建立了“北京师范大学校级教改项目评优”制度,召开各类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交流和研讨会、组织“质量工程建设成果展览”、编制《国家级、北京市级精品课程建设报告汇编(2003-2009年)》等,以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三)建立有效奖惩机制,激励教师投入教学

  出台《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工作的决定》,实施“高层次人才团队建设计划”、“高层次学术人才支持计划”、“重大贡献和突出业绩奖励计划”,将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等与学术带头人、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同等对待,给予津贴奖励,并将之作为岗位分级晋升的基本资格条件和提前晋级的条件。三级质量工程项目均可作为院系考核教师的支撑条件。将教学绩效与科研绩效同等对待的教师评价制度的实施和逐步完善,大大增强了广大教师投入本科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加强支撑条件建设,保障项目实施

  投入专项经费,建设精品课程录播教室,建立了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网站,为精品课程实现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搭建了网上交流和合作学习的平台。“教学改革项目研究与成果管理系统”即将投入使用,将实现网上项目申报、评审、项目中期检查、结题以及项目统计、成果展示等功能。

  截止2011年,我校共获准各类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509项,累计获准资助经费3382.28万元。其中,国家精品课程门数、国家级教学团队数、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门数、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总数均居北京地区高校第3位(见表1)。共获准北京市质量工程项目403项,获准总经费1668.17万元(见表2)。

  在中央和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编写教材建设工作中,我校教师主持或参与了50部教材的编写工作,有34人次被聘为首席专家,有67人次被聘为各课题组主要成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材编写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

  三、以学生发展为本,完善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体系

  (一)建立三级科研训练体系,提升学生科研能力

  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实施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改革。我校2001年开始实施“本科生科研基金”,后又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的实施为契机,逐步建立了包含国家级、北京市级和校级三级创新实验计划在内的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体系”。2007年以来,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体系总计投入861.3万元,共资助300项国家级项目、120项北京市级项目和1116项校级本科生科研项目开展研究。有1500余人次教师参与项目指导,其中国家级项目指导教师全部为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包括院士、优秀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各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校级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等均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开放。图书馆针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开展了文献检索培训活动。

  一系列科研项目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水平。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例,通过近五年的实施,各项目组撰写结项报告和调查报告200余篇,其中在各级各类学术刊物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20余篇,SCI检索8篇,EI检索2篇。

  (二)组织丰富的学科竞赛活动,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本科生学科竞赛是面向全体本科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鼓励本科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推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近年来,我校学科竞赛学生参与数与获奖率均逐年提高。

  (三)设立实践周,搭建实践创新活动平台

  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沟通等能力,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责任心,学校将每学年最后一周或两周设为学生实践周,以相对集中的时间,为本科生提供研究性和实践性活动为主的多种课程与实践活动,供学生选修。近三年,我校在实践周共开设课程134门,累计学时达到3600小时以上。在实践周中,各部院系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邀请国内外专家开设专题讲座;开展本科生科研能力培训,如开设“学术规范”相关讲座等;开展野外实习等。

  四、适应教育教学发展需要,构建以教师发展为导向的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以提升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树立引导教师发展的质量保障观,构建了以学校领导、院系领导、督导团专家、学生信息员、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生评教等构成的,约束、培养和激励机制紧密配合的三位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制定教学质量标准、开展教学督导、教学巡视、学生评教和教学评估等举措保障教学质量;通过实施新教师培训、助教制度、教师在岗培训、教学团队建设、讲座教授制度和观摩教学等方式,保障教学质量持续提高;通过教学改革立项支持、教学奖励到岗位聘任和职务晋升等激励机制的建立,形成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近两年先后组织了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和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等主讲的共232门课程的教学观摩活动,参加观摩教学的青年教师达520人次,带动了全校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研究热情。

  五、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构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平台

  (一)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科研教学互动

  近年来,专任教师队伍适度扩大,生师比更加合理,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比例大幅提高,创新团队建设成效显著,高层次科研平台实力显著增加;承担多项国家重大攻关项目,解决国家重大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学校制订了相关政策将许多优秀的科研团队同时建设成为优秀教学团队,提倡教授上讲台,提升由教授、副教授讲授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比例,并设置了小学分课程,鼓励教师将科研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加快科学研究转化为课程的速度,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成长。

  (二)高度重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

  充分发挥教师教育传统与优势,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建立了新教师培训与资格认定制度、新教师助教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师教学奖励制度等一系列促进教师教学的制度和措施;制订了精品课程培训支持计划、教学研讨会议支持计划、京师青年教师出版资助计划、青年骨干教师海外培训计划等;设置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支持项目、讲座教授基金项目等;开展了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多媒体教学软件比赛、教学观摩等系列活动,构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体系,对促进教师教学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六、实施“励耘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深化人才培养与管理模式改革

  2010年,启动“励耘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动全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该计划被纳入“北京师范大学‘985工程’总体规划(2010-2020)”,从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以及经费保障等方面,为试验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有效保障。已成立励耘学院专家委员会、管理委员会,讨论完善了计划实施方案,完成了各相关学科的拔尖学生培养方案研制工作,完成了2010级、2011级实验班学生选拔及暑期外语集中培训工作。2010级实验班已进入培养计划实施阶段。

  七、深入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平台建设,凸显教师教育优势特色

  (一)创新管理机制体制,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2009年4月,学校成立教师教育学院,统筹全校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负责规划、组织和协调全校学科教学的相关研究资源,搭建共同开展学术研究的平台,深入开展高素质教师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指导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工作。

  (二)推进教学研究与改革、加强课程、教材及专业建设

  依托教师教育创新平台、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以及校级教改立项的支持,大力开展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及专业建设。创新平台共支持建设教师教育优质课程140门;新课程80门;支持编写、出版教师教育系列教材85本。在学校已获得精品课程称号的课程中,有29门国家级精品课,32门北京市级精品课,120门校级精品课为师范生教学计划内课程。在招收免费教育师范生的14个专业中,有13个专业为教育部质量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点。

  (三)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免费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切实加强以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并针对免费教育师范生培养的特点,创设了现场见习、网络点播和远程见习有机结合的教育见习模式;构建了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3+10+3”模式,即实习准备3周、入校实习10周、实习总结3周的完整学习过程。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形成了以北京为主体、多模式并举的教育实践基地布局。截至目前,我校建设免费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基地86所,分布在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

  (四)多举措,全方位,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

  设置“教师职业信念与养成课程”, 开展职业信念理想教育,提升师范生立志从教信念。完善双导师制度,聘任基础教育领域的专家和优秀教师70余名担任兼职导师,提升师范生教师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连续三年划拨专项经费,组建免费师范生社会实践队伍,分赴我国甘肃、广西、贵州、西藏、新疆等中西部省份的县级以下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设立海外教育专家讲学项目,邀请海外教师教育专家为师范生开设小学分课程或讲座,邀请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教育或学科领域专家为师范生开设课程、讲座,截至目前,我校免费师范生因公出国/境46人次。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探索多元化教师培养模式,完善包括学士-硕士-博士在内的多层次、高水平卓越教师培养体系。

  2011年6月17日,温家宝总理出席了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充分肯定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取得的成绩,进一步增强了北师大推进教师教育创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北京师范大学将认真总结经验,完善好、实施好、发展好师范教育,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北师大的优势和特色发挥得更好,把师范生培养好,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