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告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教育快讯 

教育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通告>>教育快讯>>正文

《清华大学推荐书目》发布——胡显章教授教你如何读好书
2017-12-08 17:06   审核人:

12月7日,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清华大学荐读书目》发布,《清华大学荐读书目》主编、清华大学教授胡显章在讲座中与同学们交流了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并介绍了《清华大学荐读书目》中所推荐的120本书。

为什么提倡读书?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读书不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据媒体报道,中国年均读书4.78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以色列的64本相比,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太少了。

胡显章认为,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是每个人健康成长的需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当下,读书热正在悄然升起。为了响应“全民阅读”的号召,全国各地纷纷举行各类读书活动,共建全民阅读的书香社会,因此应该在此基础上鼓励更多的人来读书。  

为什么要荐书?

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中接触到权威的编选、推介

一项对大学生阅读经典的调查表明,有33.7%的大学生表示,就经典著作来看,“各种版本太多太乱,不知如何选择”,10.3%的人认为自己“分不清精华与糟粕,干脆不读”。所以存在对经典读物的“荐引和评介问题”,“对于学习者而言,权威型专家的引领不可缺少”“尤其对于业余学习者来说,更需要能在有限的时间中接触到权威的编选、推介,聆听到能够与时代结合、与心灵相契的分析解读。”

基于此,《清华大学荐读书目》编委会便邀集了一批专家为同学们荐书,并请一些学科领军者、相关教学骨干为荐书书写导读文章,为学生们引荐经典书籍。

读什么书?

读一流的书,做一流的人

在茫茫书海中,引导大家读什么?首先是读经典。《光明日报》2017年7月25日“光明视野”栏目的文章《让经典在年轻人中复归》认为:“所谓经典,总是能在其中寻觅到对人之处境的真切关心,对人在这个世界上之命运的周彻认知,对人内心经验之感同身受的体谅,在‘立真理’‘立人’的层面上让参阅之人认识世界、关照自我。”经典是那些经历了岁月的淘洗,具有传世性、普世性和权威性的文化遗产。正如梁启超先生在《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附言中所指:“我们作为社会成员,总要彻底地了解它,才不至于产生社会意识隔阂”、“另一方面我们日常生活中应事接物,常常仰仗它给我们光明”。

新东方的创始人之一王强在发表文章《人生最大的捷径是读一流的书》,他在文章中写道:“我有一个座右铭,读书一定要读一流的书,做人一定要做一流的人。正是读经典,读那些能够改变我们生命轨迹的书籍,成为我们能够走得比别人稍微远一点的保证。” 王强认为人生的最大捷径就是用时间和生命阅读和拥抱世上一流的书。同时,如同人吃东西不能偏食一样,阅读也要多样性的平衡。要读哲学、历史、文学、心理学、神学和科学方面的读物,形成一盘有利于精神和心灵健康的“沙拉”。从终极目标说,读书是建造一个完全属于自己心灵世界的过程。所以,I read, therefore I am 我读,故我在。

《清华大学荐读书目》推荐了中国文化名著、中国文学名著、世界文化名著、世界文学名著各30种,共120种,其中重点推荐共30种。

就其内容来看,文学名著大家都容易理解,就是著名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戏剧、诗词作品;文化名著的内容相对宽泛一些,涵盖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与科学技术相关的软科学等多方面。

就作品的时间跨度看,涵盖被称为人类文明轴心时代的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春秋战国到近现代。

就作品的地域或民族看,中国文化、文学名著涉及汉族、藏族、维吾尔族,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而世界文化、文学名著则涵盖欧洲、南北美洲、亚洲的广大区域。

总体上,《清华大学荐读书目》的编写旨在能够给出尽可能广阔的时间与地域的代表性的经典作品。 

怎么读书?

“欲求超胜,必先会通”

不同的人,由于其立命的基点和独特的兴趣不同,会选择不同的书,而对待不同的读物,可以有不同的读法。但如果把读书看作一种精神生活,不是简答的消遣,胡显章提出了几点读书建议:

一是,保持温情与敬意。正如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倡导的对中国历史文化应该带有温情与敬意那样,对经典读物也应该有这样的心态;

二是,要有耐心和韧劲。经典,尤其是带有深刻哲理的文化名著,不同于流行网络小说,有较大的难度,不像滚石下山,而常常如同推石上山,要花大功夫研读,要有耐心和韧劲;

三是,要有心灵的交流。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阅读作为一种自我教育,也应该有这样的过程;

四是,要独立思考和判断,并学以致用。爱书、读书,但不惟书。体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带有理性的批判思维。《礼记?中庸》十九章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被朱熹成为“为学之序”,对我们今天的阅读仍是适用的,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知书达理”。

胡显章在讲座中分享了自己的读书经历。从初中开始,他的课余生活便是去图书馆借书看。在中学阶段,阅读的主要是两类书:一是中国文学文化作品,如唐宋诗词、鲁迅小说杂文等;一是苏俄小说,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暴风雨中诞生的》等等。上大学后,进一步延续了读书的兴趣,读了《红楼梦》、柳青的《创业史》、《青春之歌》、《红岩》等,读书的面更加广了。胡显章认为读书启示他人生前行的道路,启迪了思想,让他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大诗人陶渊明告诉世人“开卷有益”;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在哈佛大学当了40年校长的艾略特说:“养成每天用十分钟来阅读有益书籍的习惯,二十年后,思想上大有进步。所谓有益的书籍,是指世人所公认的名著,不管是小说、诗歌、历史、传记或其他种种。”多读书、善读书、读好书,让好书成为我们的终身伴侣。(本文由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彭诗韵根据胡显章发言整理)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