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研究

 教育时事要闻 
 教育要情参阅 
 高教研究学报 
 理论研究 
 推荐书目 

教育时事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高教研究>>教育时事要闻>>正文

教育时事要闻2014年第28期
2015-04-16 16:57   审核人:

教育时事要闻

 


159    2014年第28

西安工业大学高教研究室主办                        编排日期20141121

 


                               校内刊号:XGNK2010审)02

教育教学

山东大学:从学生培养工作深化学校综合改革

学校各部门遵循教育规律,统筹谋划,形成合力,从教学层面的学分制改革开始,营造全时全方位育人氛围,山东大学深入分析了当前学校学生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学校改革应当着力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定位问题。要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树立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制度设计,注重时代特色,增强可操作性,让学生有更多选择,使人才培养具有时代性,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二是课程问题。学科和专业调整是学校下一步改革的重点,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思路,从根本上解决专业、学科老化的突出问题,通过高质量的课程建设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新颖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

三是质量问题。要牢固树立质量观,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质量是人才培养改革的“魂”,也是主线。一流的学校要培养一流的学生,必须从学生成才的角度来分析解决问题,明确质量的内涵和标准,建立完善的评估论证体系。对学科、课程、教师、学生进行全流程管理和淘汰,控制一定的淘汰率。

四是资源配置问题。随着高等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不断深化,高校办学自主权将进一步扩大,如何合理配置、利用好资源成为一个崭新课题,需要系统研究,深入调研。要引入专家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并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根据专家和学生对院系的评估结果客观合理的进行资源重新分配,做到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http://www.chinanews.com中国新闻网20141115

重庆交通大学:工程教育要实现四个转变

一、科学范式向工程范式的转变。“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学校“卓越计划”专业以回归工程为主线,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大力推进“工程范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专才教育向通专结合的转变。解决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可能需要综合多个学科、多个专业的知识和力量,会涉及到工程上方方面面的领域。变专才教育为“专才+通才”通专融合的工程教育,培养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人才。

三、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工程人才的能力培养是工程教育的核心内容,工程人才的能力是衡量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准。事实上,知识如果得不到应用,如果不能够内化深化为能力,这些知识将很快被遗忘,教育的目的将大打折扣,因此,能力的培养要成为课程的主要目标,能力培养的核心要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课程的学习,成为课程的主人。

四、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为重的教学模式,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以“学”为重的课堂教学改革。学生由“受体”变为“主体”,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授业,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习惯和能力。

                                http://www.chinanews.com中国新闻网20141118

教学研究

清华大学:时事大讲堂把形势政策讲进大学生心里

在思潮多元、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对青年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引导,是摆在每一位高校共青团干部面前的重要任务和考验。

青年学生具有很大的获取时政信息、了解国家社会发展的需求,但多是随意性、碎片化、浅层次的,需要学校和团组织以有效抓手来加以引导。如何把传统的讲座办得“叫好又叫座”,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并非易事。清华大学对形势政策教育讲座品牌“时事大讲堂”,进行改革。

在主题选取上,密切聚焦政治、经济、社会民生和国际关系等备受同学关注的热点问题,趁热打铁推出相关内容讲座,根本不用担心听众规模。另一方面,对同学不感兴趣的选题,哪怕主讲嘉宾是明星大腕,我们都“忍痛割爱”。这样坚持下来,讲座不但没有因为不“追星”而损失听众,还因其鲜明的时政特色树立了口碑。“时尚”的推送途径则让我们真正走到了同学身边。趁着微信热,我们及时开通了讲堂微信公众号,定期向全校师生推送预告信息、摘录精彩内容,还会征集主题需求、搜集同学意见等,使听众与讲堂在线上真正互动起来,扩大讲座内容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时事大讲堂在校园内的火爆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关注时事的热情,通过这个平台,许多同学逐渐学会全面客观看待社会热点,生动学习理论,科学理解政策。

 http://www.gmw.cn/. 光明网20141120

人才培养

武汉大学 “三维融合”培育人才

教育与教学融合、选拔与培养融合、实践与课堂融合,要通过三维融合贯通起一个更加尊重学生个性的培养链来,培养他们成为研究型、复合型和引领型人才。

一、教育与教学融合:立德为本,树人为先。把立德树人贯注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将德育教育与专业教学内置在一起,创新德育方式方法。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结合90后学生特点,引入动漫、流行语、现场秀等时尚元素,一门“睡觉课”“自习课”在武汉大学自由的土壤中不断壮大,成功“逆袭”为学生追捧的热门课程。学生工作处并入本科生院以后,让我们更自觉地站在‘立德树人’这个共同高度上思考德育与教学的关系,推动工作也更加有力。  

二、选拔与培养融合:多样选拔,个性培养。建立一套选拔体系,让学生在高考分数之外,按照自己的兴趣再选一次专业。这个目标被本科生院规划成两条具体路径:第一,建立校内转专业制度,让所有新生入校后规范、有序、便捷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第二,拔尖学生选拔制度,让一部分尖子学生通过严苛选拔进入“弘毅学堂”,强化创新人才培养。两条路径指向共同的目标——将选拔与培养挂钩,实现个性化培养。武汉大学2014级年龄最大和最小新生,恰好对这两条路径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三、实践与课堂结合:立足实践 强化专业。学生创新、创造的天赋最终要靠他们自己的实践成果来体现,从这个意义上,实践既是检验人才的标准,也是培养人才的有力途径。在“研究型、复合型、引领型”培养目标和一系列制度的引导下,追绩点、发论文已不再是武汉大学学生成长成才的唯一方式。将课本上、课堂中的理论知识高水平地运用在创新、创造之中,让武大的本科生们屡屡在国际、国内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http://www.whu.edu.cn/武汉大学20141116

安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安徽大学坚持把创新人才培养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着力构建多元育人模式,聚集整合育人育才资源,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探索多元育人模式 培养复合人才。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工科和应用学科卓越人才、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等培养计划顺利实施,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工作有效开展,形成了文理相融、理工互通、主辅修结合、校内外培养互补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建立多元化、个性化的本科人才培养体制。

二、完善实践育人机制 提升综合素质。以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平台,将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设立“哲学与思维构建”“历史与文化传承”“文学与艺术审美”、“科学与技术创新”“自然与生命探索”“社会与经济发展”等六大素质教育核心模块,建立素质教育核心课程体系。

三、加强教学内涵建设 提高专业素养。增设了一批适应新兴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新专业,提升人才的社会适应性。进一步加强教学内涵建设,实现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国家级立项全覆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收效明显;分级建设精品课程,促进教学资源共享。

 http://www.ahedu.gov.cn/安徽省教育厅1118

基地建设

东南大学:产学研合作助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

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大学科技园,以此推动“863计划”项目等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培养了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规范运营的高科技企业。

组建校内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专业团队的高端科研机制。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战略高技术研究,集成校内优势学科,组建校内综合创新平台,把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智慧以及不同组织的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优势互补,综合交叉,打破空间和层次的界限,开放式解决复杂的科技问题,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科技创新贡献。

共建校外产业战略联盟,促进区域产业的集群发展模式。根据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的行业特色和产业布局,因地制宜结合区域产业结构,组建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四大高新技术的产业联盟,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特色产业的快速形成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

借力地方政府主导作用,共建特色的区域科研创新机构。学校根据江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政府共建专门性的科研创新机构,为政府的科技创新决策提供咨询,给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孵化提供支持。

 http://edu.people.com.cn/人民网20141117

教育快讯

    教育部等两部门签约启动全国校园电影院线建设究                                   

中国教育新闻网20141117

     江苏出台意见对职业教育升学考核内容进行细化

人民网20141116

 


  编发:西安工业大学高教研究室    承办:教务处教研科        主审: 

电话:029-86173068              传真:029-86173031         责编:李晓彤   

邮箱:jyk301@126.com           印刷份数:120            编辑:   王晓艺

请各位领导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调整栏目内容,更好的服务大家。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