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研究

 教育时事要闻 
 教育要情参阅 
 高教研究学报 
 理论研究 
 推荐书目 

教育时事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高教研究>>教育时事要闻>>正文

教育时事要闻2014年第30期
2015-04-16 16:58   审核人:

教育时事要闻

 


161    2014年第30

西安工业大学高教研究室主办                        编排日期2014126

 


                              校内刊号:XGNK2010审)02

教育教学

北京大学:全面实施综合改革倡导“师生治学”

北京大学希望通过改革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建成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推动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在学校治理结构方面,北大已按照《北大章程》对各类规章制度进行合章性审查,并筹备成立章程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并重组校务委员会;颁布实行新版《北大学术委员会章程》,推进学术委员会改革,确立学术委员会为学校“最高学术机构”,并设立专门工作委员会和独立的办事机构,健全学术治理体系和组织架构。同时,倡导“师生治学”理念,建立委员选举制度和自动更替制度。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北大探索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事务联动机制,研究建立学生学习支持体系。本科生教育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基础上建设本科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继续推广本科基础课程的“大班讲授、小班研讨”模式。

改革方案还包括:在科研体制机制方面,在11个院系试点开展国际同行评议,以评估促进学科健康发展;在师资人事制度方面,将逐步推开教学科研人员分系列管理改革,今后新进教研系列人员全部纳入“预聘—长聘”管理制度框架;管理服务体制将逐步建立以发展为导向配班子、以职责为中心管干部的工作模式,开展院长(系主任)公开选聘试点工作,并扩大院系治理自主权等。

http://www.pku.edu.cn/北京大学2014123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四位一体”保障高校教学质量

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建立的“四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对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教学质量目标系统是核心。教学质量目标系统是整个体系的顶层设计,主要根据社会、学生和举办者的需要及价值取向决定。它是教学质量保障希望达到的结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在学校层面,它表现为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在人才培养方面,它表现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二、教学质量标准系统是基础。高校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应包括:本科专业质量标准(即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包括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标准,学业考核质量标准,教学基本建设质量标准(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教材建设、基地建设)等。

三、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重点。完备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中之重。与相对静态的教学质量目标系统和标准系统相比,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动态的,它是对整体教学运行过程的动态监督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四、教学质量反馈系统是路径。通过教学质量监控系统获得的信息,只有经过反馈系统及时、顺畅的反馈,才有可能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不断提高。

                             http://www.chinanews.com中国教育新闻网20141130

教学研究

清华大学:注重“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大学比较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工作重心便自然而然地落在抓教师、抓教学内容。清华大学推动教学工作从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向以学生、学习为主体转变,即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

一是加强教师培训,改变教学方法。清华决定设立专门机构,拿出专项资金,大力开展教师和助教培训,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同时,要调整教学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教师开设小班研讨课,运用研究性、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引入“翻转课堂”等新思路新方式,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从而根除知识灌输的习惯做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是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学生的自由选择度。我们大量课程都是两三个学分,不深不浅,不痛不痒。一方面,要精简学生必修的课程门数,多开一些大学分的课程,增加学习挑战度;另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多开设高质量的课程,增加全校课程总数,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

三是建立基于学生学习与发展成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成效,是以学为主的根本要求,其关键是实行基于OBE的课程设计。它包含三个步骤:确定课程学习成效,以学习成效为指南设计教学环节,最后通过作业考试等环节检验学习成效的达成,形成课程设计的闭环。

http://www.tsinghua.edu.cn清华大学2014122

人才培养

浙江理工大学:多措并举推进多样化拔尖人才培养

浙江理工大学在近十年的改革中积极构建并完善适应“创业应用型、创意设计型”、“学术研究型、技术研发型”四类人才的培养体系,优化教学组织,建立拔尖人才培养工作指导与协调机构,创新教学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培养出一大批适应产业和区域需求、高质量的拔尖人才。主要举措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针对性。为“创业应用型、创意设计型”两类拔尖人才创立了面向产业需求“一融合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艺术教育与工程教育融合,知识与能力、创意与产品、理论与实践结合。

二、强化教学模式的研究性。辨证处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系统化”的关系,通过“一制四化”(即导师制、小班化、项目化、个性化、国际化),使得教学模式从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向关注创新的研究性教学转变。

三、强化教学团队的交叉性。打破学院、学科、专业、校企和国内外界限,根据教学需求跨界配备师资。第一种是跨学科专业教师组合。第二种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的组合。第三种是开展多课程一体化教学。

四、强化课程组合的综合性。创业应用型和创意设计型拔尖人才的课程体系突出行业需求与目标要求为驱动,建立快速反应式课程体系,促进课程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学术研究型和技术研发型拔尖人才课程体系设置突出基础厚实,学科知识复合及个性化培养,加强数学、英语、计算机和信息课程比例,注重大类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交叉融合,开设科研训练课程等。同时,开设个性学分,在做好本科通识教育,不影响必要的专业知识结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发展的学习空间。

http://www.zjedu.gov.cn浙江省教育厅2014123

北京科技大学:构建实践教育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

近年以来,北京科技大学秉承“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依托高水平的学术资源,进一步创新实践教育模式,开展“以研究为基础”的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努力培养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树立实践教育理念,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一是注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二是学校进一步拓展校内实践教育空间,构建分布共享式的全校实验教学平台。加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强化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努力提高教育成效。

结合工程学科背景,注重协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结合重大科研项目选派科研人员进驻我校,进行整体培育,迅速提高了团队的协作研发和创新能力,使得一些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学校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共建研究生工作站、双导师制的模式对工程硕士和统招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

聚集优质教育资源,稳步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一是与企业建立新型实践教学的合作机制,通过现场项目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二是学校与美国国际教育联盟国际工程教育中心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开展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培养。三是采用分段统筹培养模式。

http://www.ustb.edu.cn//北京科技大学123

基地建设

重庆科技学院:坚持走产学研特色发展之路

近年来,重庆科技学院通过建平台、促研发、聚资源,与大批企业、行业协会、地方政府部门以及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努力提升自身办学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发展之路。

第一,以行业需求激发平台建设的内动力。学校同各大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加快学校平台建设,回应企业需求。学校还大力建设国家职业健康与安全防护工程试验基地,努力打造“立足重庆、辐射西部、服务全国”的职业危害识别与评价研究平台。这些平台着眼于两业两域的未来发展,为新阶段学校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以企业效益引领技术研发的源动力。学院紧密围绕企业需求开展技术研发,突出技术创新和应用,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服务企业发展,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突出学校科研特色。面向境外开展科研合作,培育学科新方向。学校在50多家石油和冶金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并向十余家石油冶金企业输送科技特派员,挖掘企业需求,帮助解决技术难题。

第三,产教融合,以内联外合增强学校快速发展的助动力。在产学研合作的带动和推动下,学院师资队伍、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http://www.eol.cn//中国教育在线2014125

教育快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立“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

中国教育新闻网2014121

    北京教育系统校园食品安全检测网络正式启动                                   

人民网2014123

    2015年全国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全覆盖

 中国教育新闻网2014125

    教育部就职教改革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征求意见

教育部2014125

 


  编发:西安工业大学高教研究室    承办:教务处教研科        主审: 

电话:029-86173068              传真:029-86173031         责编:李晓彤

邮箱:jyk301@126.com           印刷份数:120            编辑:   王晓艺

请各位领导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调整栏目内容,更好的服务大家。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