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研究

 教育时事要闻 
 教育要情参阅 
 高教研究学报 
 理论研究 
 推荐书目 

教育时事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高教研究>>教育时事要闻>>正文

教育时事要闻2014年第32期
2015-04-16 17:00   审核人:

教育时事要闻

 


163    2014年第32

西安工业大学高教研究室主办                        编排日期20141218

 


                              校内刊号:XGNK2010审)02

教育教学

清华大学:建立通专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是教育史上一直争论的问题。无论中国还是全球,过去、现在在争论,将来也还会争论下去。目前面临的问题是,我们并没有把二者的关系处理好,试图通过文化素质教育来达到价值塑造、人格养成的目的。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建立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专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目前的重点是做好两件事。

一是构建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学校要加强通识教育的顶层设计,把通识课程与课程之外的其他培养环节结合起来,切实提高通识课程质量。需要强调的是,要扭转那种把通识课当成概论课的错误认识,切实提高课程挑战度,使通识课也达到专业课的水准。要调整优化本科培养方案和核心课程体系,提高培养方案的弹性、灵活性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促进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学生自主发展有机结合。要建立通识教育责任体系,建设通识教育教师队伍和课程基地,设立专职教授岗位负责通识课程建设。

二是推进通识教育实验区建设。最近,清华大学刚刚成立了新雅书院,试点书院制博雅教育,在部分院系推广较为完整的两年期通识教育体系。新雅书院实行不同院系、学科的学生混合住宿,为差异更大的学生创造直接的思想交流和碰撞的条件。部分师生对此存有一定的顾虑。诚然,混住会产生一些过去没有的问题,比如可能会对一直沿用的行政班级体系带来一定冲击,两者该如何协同共进?能否通过混住形成一种新型的学生社区文化,并传承下去?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加以研究。我们之所以一开始做的规模很小,主要是目前没有那么多高水平的教师和课程资源,也希望将其真正做精做好。今后条件成熟了再逐步扩大,最后推广到全校,这个过程恐怕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

http://www.chinanews.com中国教育新闻网20141215

中国药科大学:采取多举措推进创业教育改革

中国药科大学把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采取多项措施,不断推进创业教育扎实开展。

一、优化课程体系设计。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进行创业课程体系设计,注重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结合学科优势和专业特点设计,既考虑突出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兼顾创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实践,使课程之间有交叉、专业学习与创业教育相促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组织教师参加高水平创业类课程培训,加强与同行间的交流互动;促进企业和校园之间的良性互动,让“教师进企业”,请“企业家进校园”,聘请企业总经理或高管作为学校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利用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多部门参与形成整体合力。成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领导小组,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教务处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广大学生自觉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http://www.cqu.edu.cn/重庆大学20141216

教学研究

合肥工业大学:推动“文理渗透、文工结合”教学方式

合肥工业大学打破学科壁垒,坚持开放合作,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以及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渗透,学校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取得长足进步。

一、加强对科研培育扶持力度。继续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设置人文社科科研专项资助,加强培育和扶持手段,壮大科研队伍,充实科研队伍后备力量,为承揽各级各类项目奠定人力基础,同时资助培育一批青年学者,帮扶青年学者快速成长。

二、改进教学评价的方式。由“重视个人”向“重视个人与团队相结合”转变,发挥团队优势,集体攻关,切实发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团队作用。由“重规模”向“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成果产出评价转变,实施“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发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才、团队、平台和资源优势,积极服务社会。

三、创新科研平台建设模式。进一步加强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创新科研平台建设模式,积极与地方政府共建研究机构,推介项目成果,打造政府决策智库。建构人文社会科学的分级分类管理体制与评价体系,整合校内优质资源,强化学术资源的内引外联,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合作机制。

http://www.hfut.edu.cn/合肥工业大学20141216

人才培养

河海大学:五大举措推进本科生人才培养改革

河海大学深入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优化本科专业布局和培养方案,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机制,有力促进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是优化专业布局,强化优势特色专业。学校从专业布局和战略发展的角度,把专业数量控制在50个左右,形成全校本科专业优化布局方案。

二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点突出工程实践能力。新方案着重培养学生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完善企业培养方案,鼓励学生走进企业,提高培养实效。

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课内实训工程化,企业实践教学化”的实践培养模式。通过设立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实习基地、创业基地等,逐步构建一个“实验室进企业,企业研发进学校”的立体化实践平台,建立双向互动的长效机制。

四是围绕精品课程,推进工程教育课程教材建设。重视对水利类课程的建设,在与行业、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围绕工程教育改革,建设一批体现水利行业特色和专业发展前景的精品课程及课程群,逐步确立工程教育核心课程。

五是采用多元评价模式,改革完善工程教育评估。在评价主体方面,开展专业自评、在校生对教学工作满意度评价、毕业生对专业培养过程评价、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聘请校内外知名学科专家从专业规划、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改革、实践环节、教学管理和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专业建设成效。

http://www.chinanews.com中国教育新闻网20141215

鲁东大学:夯实人才培养改革的基础平台

近年来,鲁东大学强化顶层设计,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逐步搭建起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平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集中体现了学校的育人思想和办学理念。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找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落脚点,即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二、科学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学校在学科结构调整中,紧盯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和大趋势,紧密结合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蓝黄两大战略,科学调整专业结构。学校从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角度,大力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校内主要通过实施精品工程和“名校工程课程建设计划”,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三、积极加强校地合作,凸显教师教育改革地方特色。教师教育是鲁东大学的办学优势和特色。近几年来,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校主动适应教师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坚持“校地合作、资源共享、服务地方”的办学思路,不断深化与地方政府、中小学的合作,与烟台市人民政府探索建立了校地合作、联合育人的教师教育模式和长效机制。

                                 http://www.sdedu.gov.cn山东教育厅1216

基地建设

 东北大学:积极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开展的创新活动,东北大学积极与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与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培养知识全面、实践能力丰富、科研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学科、师资、科研优势,借助企业的工程实践、管理实践平台,构建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二是面向企业需求,为企业量身打造专门人才。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保证本科培养规格的基础上,针对企业对人才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和企业发展需要,依托高校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实施教育管理和教学过程。

三是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高校科技产业。高校要坚持产学研结合和与社会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具有本校学科特色和优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企业,把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http://www.chinanews.com中国教育新闻网20141215

教育快讯

     全国师范院校倡导共做“中国好老师”行动启动

中国教育新闻网20141217

     第二军医大学:探索模式增强政治教育“穿透力”                                  

人民网20141216

     教育部:201511日起取消五项高考加分项目

 中国教育新闻网20141217

     教育部正式公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配套政策

教育部20141215

 


  编发:西安工业大学高教研究室    承办:教务处教研科        主审: 

电话:029-86173068              传真:029-86173031         责编:李晓彤

邮箱:jyk301@126.com           印刷份数:120            编辑:   王晓艺

请各位领导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调整栏目内容,更好的服务大家。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