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研究

 教育时事要闻 
 教育要情参阅 
 高教研究学报 
 理论研究 
 推荐书目 

教育时事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高教研究>>教育时事要闻>>正文

教育时事要闻2014年第33期
2015-04-16 17:00   审核人:

教育时事要闻

 


164    2014年第33

西安工业大学高教研究室主办                        编排日期20141226

 


                               校内刊号:XGNK2010审)02

教育教学

苏州大学:打造本科教学特色改革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苏州大学始终践行“教学重中之重”的地位,在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应用、重视实践的思想指导下,加强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累了丰富的本科办学经验,形成了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本科教学特色。

一、推行完全学分制改革,建立规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全面推行完全学分制改革,打破学年界限,用学分管理课程,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南,实行选课制和弹性学制,逐步扩大学生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学习进程的空间。

二、探索高素质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校相关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学校启动了各类“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竞争力。学校纳米科学技术学院以入选国家试点学院为契机,整合苏州工业园区等优势资源,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特区。

三、加强在教学方面改革。一方面重“为学”,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重“明德”,以德为先,注重学生诚信、责任、感恩等道德品质的培养。在培养目标方面,根据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分为学术型、应用型、联合培养型三类。

四、实行开放办学,培养高层次、多样化国际人才。为加快推进学校国际化战略,努力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加速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学校已与世界上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一百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每年暑假组织暑期海外研修项目。

五、搭建创新教育平台,培养学生高水平创新能力。为实施创新教育,学校努力搭建创新教育平台,提供学生开展早期科研的各项条件,推进莙政基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项目,给予学生更多的创新空间。

http://www.suda.edu.cn/苏州大学20141223

河海大学: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为提升学校内涵式发展水平,加快建设“水利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河海大学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抢抓机遇,凝心聚智,周密部署,全面启动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工作,  

一、加快推进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建设进程的思路和举措。成立了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全面领导与组织实施综合改革工作。就综合改革思路与大纲,组织召开了民主党派意见征求会、学院院长意见征求会。根据整体改革意见,学校将以人事制度改革为主驱动,以学术特区建设、分类评价、专业建设、服务型管理为副驱动,整体带动改革全局。深化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构建科学管理体系;深化人事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人才队伍等。

二、聚焦改革重点难点,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该校将继续对各专项领域改革实施方案进行论证完善,明确问题难题和改革重点,既兼顾各方面工作的实际和特点,又考虑各项改革举措的相互配套与衔接,精心制定改革路线图,扎扎实实做好深化改革的各项工作,通过释放改革红利,推动学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http://edu.gmw.cn/光明网20141224

教学研究

浙江大学:公共体育卓越计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浙江大学坚持“卓越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优良传统,实施公共体育卓越计划,形成课外阳光体育锻炼长效机制。

一、改革学生体育成绩评价体系。全过程指导学生的体育教学与课外锻炼任务,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健身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改革学生体育成绩评价体系,将学生参与课外阳光体育锻炼次数纳入体育成绩评定,引导学生加强课外体育锻炼。升职称、评奖、评优的评价指标,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建立“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融合体系。改革课堂教学形式,实施“教知识、传技能、练素质”的“三结合”教学方式,设置初、中、高的分级课程体系,探索“选时段、选课程、选教师、选层级”的“四自主”选课体系和“教与考”分离的考试形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是加强体育安全教育

三、建立课外阳光体育锻炼长效机制。构建校体委、院(系)、学生社团三级联动的校内体育竞赛与活动机制。增加体质健康测试次数,引导学生加强锻炼,动态把握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变化。针对不同学生身体素质,免费开设体质健康提高班。

 http://www.zju.edu.cn/浙江大学20141221

人才培养

安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安徽大学坚持把创新人才培养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着力构建多元育人模式,聚集整合育人育才资源,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探索多元育人模式 培养复合人才。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工科和应用学科卓越人才、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等培养计划顺利实施,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工作有效开展,形成了文理相融、理工互通、主辅修结合、校内外培养互补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建立多元化、个性化的本科人才培养体制。

二、完善实践育人机制 提升综合素质。以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平台,将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设立“哲学与思维构建”“历史与文化传承”“文学与艺术审美”、“科学与技术创新”“自然与生命探索”“社会与经济发展”等六大素质教育核心模块,建立素质教育核心课程体系。

三、加强教学内涵建设 提高专业素养。增设了一批适应新兴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新专业,提升人才的社会适应性。进一步加强教学内涵建设,实现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国家级立项全覆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收效明显;分级建设精品课程,促进教学资源共享。构建招生、培养、就业各环节互联互动,各层次人才培养衔接贯通,德、智、体、美教育融为一体,教书、管理、服务、文化、实践育人合力推进,学校、社会、国际合作有机结合的立体化、融合式人才培养机制。

         http://www.jyb.cn中国教育新闻网20141219

西南交通大学:第二课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西南交通大学启动第二课堂建设改革试点工作,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网络平台为支撑,以“项目库”建设为核心、以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打造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管理规范、实效性强的第二课堂,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一、开发信息网络平台,探索一体化管理。为实现科学化管理、规范化实施、全员化参与和全程化跟踪,学校开发了第二课堂信息网络平台,可支持信息发布、项目选择、评价反馈、学分记录、身份证签到、手机客户端选课等功能,集学生、选课、成绩和证书信等信息于一体。

二、建立“项目库”,提高内容质量。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学生喜欢”的原则建立“项目库”,整体统筹和管理校院两级第二课堂项目。所有项目上传至第二课堂信息网络平台,开出项目选择菜单。以学生评价为依据对项目库项目进行淘汰、增选,确保项目高水平、高质量。

三、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体系及评价系统。新生入学后将参加综合能力测试,学校根据个人综合能力基本情况,规划指导每位新生参与第二课堂的培养方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四、打造第二课堂教师队伍,开展专业化指导。学校出台了《西南交通大学第二课堂指导老师管理办法》,明确指导老师基本要求、选拔聘用、职责任务、评价考核、奖励表彰,联合开展第二课堂教材编写、项目开发、优化工作,不断提升第二课堂项目质量和育人实效。

http://edu.gmw.cn/光明网20141222

基地建设

东南大学: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助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

东南大学充分发挥工科特色鲜明的学科格局,围绕“政府最关心、企业最感兴趣、老百姓最需要”为指引,在创建高水平大学的进程中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组建校内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专业团队的高端科研机制。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战略高技术研究,集成校内优势学科,组建校内综合创新平台,把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智慧以及不同组织的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优势互补,综合交叉,打破空间和层次的界限,开放式解决复杂的科技问题,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科技创新贡献。

二、共建校外产业战略联盟,促进区域产业的集群发展模式。根据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的行业特色和产业布局,因地制宜结合区域产业结构,组建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四大高新技术的产业联盟,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在目标定位上着眼于产业的集成创新,注重引导产业特色基地。

三、借力地方政府主导作用,共建特色的区域科研创新机构。学校根据江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政府共建专门性的科研创新机构,为政府的科技创新决策提供咨询,给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孵化提供支持。学校与苏州市政府共建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一方面根据国际信息产业发展局势,为苏州市软件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另一方面与苏州市重点企业共建苏州市重点实验室。

http://www.jyb.cn中国教育新闻网20141222

教育快讯

    教育部正式确立80个“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教育部20141225

    我国将深化研究生教育质量改革                                     

中国教育新闻网20141223

    湖南大学加强高层次人才服务机制建设

 人民网20141220

 

 


  编发:西安工业大学高教研究室    承办:教务处教研科        主审: 

电话:029-86173068              传真:029-86173031         责编:李晓彤

邮箱:jyk301@126.com           印刷份数:120            编辑:   王晓艺

请各位领导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调整栏目内容,更好的服务大家。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