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评估

 审核评估 
 专业评估 
 专业认证 
 教学状态数据库 
 评估文件 
 学校质量报告 
 学院质量报告 

审核评估
当前位置: 首页>>教育教学评估>>审核评估>>正文

审核评估范围结构及内涵解析
2015-09-06 15:05   审核人:

审核评估范围结构及内涵解析

李志义 朱 泓 刘志军

  摘 要:审核范围是审核评估的核心,合理设计和正确理解审核范围对做好审核评估至关重要。本文首先探讨了审核评估范围的结构:从审核项目、要素和要点三个层面,分析了审核范围的结构层次;着重讨论了项目与项目之间,项目、要素与要点之间,项目与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以及要点与引导性问题之间,相互存在的内在联系。然后,针对定位与目标、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和质量保障等6个审核项目所包含的24个审核要素,诸一做了内涵释义和要求探析。

  关键词:审核范围;审核项目;审核要素;审核要点

  根据教育部9号文件精神,对2000年以来没有参加过院校评估的新建本科院校实行合格评估,对参加过院校评估且获得通过的普通本科院校实行审核评估。采取审核模式对院校本科教学进行评估,在我国尚无先例。审核评估与上轮采用分等模式的水平评估有很大区别。审核评估不设指标体系,只规定一个审核范围。审核范围只给出审核评估的主要内容,对标准与指标不作统一规定。审核评估就是在审核范围内,依据学校自设的目标与标准进行评估。显然,合理设计和正确理解审核范围,对审核评估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对审核评估方案的研究,对审核范围的结构及内涵做一简要分析与说明。

  一、审核范围的结构

  审核范围结构包括审核范围的结构层次及其横向和纵向关系等。

  1.结构层次

  审核范围包括了三个层次:项目、要素和要点。其中审核项目为“6+1”个,包括6个必审项目,即定位与目标、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和质量保障,以及1个学校自选特色项目。后者由学校提出申请,经同意后列入审核范围。每个审核项目包括若干个审核要素,每个审核要素包括若干个审核要点。例如审核项目“定位与目标”,包括“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教学中心地位”3个审核要素,其中审核要素“办学定位”包括“学校办学定位及确定依据”和“办学定位在学校发展规划中的体现”2个审核要点。审核要素涉及学校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及其教学水平和教学投入,教学经费、课程资源及其他教学条件,培养方案、教学改革及实践教学的开展,招生就业情况、学生学习效果及学风建设情况,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及运行情况等等,共24个。

  2.相互关系

  (1)项目之间

  审核范围主要由审核项目确定,审核项目主要由审核评估目的确定。审核评估的核心是本科“教学质量”,主要目的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而保障和提高质量主要取决于本科培养体系,因此,审核项目一定要与本科培养体系的要素相契合。

  分析本科培养体系的要素要从分析本科培养全过程入手。ISO9000:2005对“过程”的定义为: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活动。据此,我们可将本科培养全过程引申为:从新生入学到应毕业生就业的所有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培养活动。这些活动是以“学生”为主线,通过培养“过程”将其从新生培养成应届毕业生,从而达到培养“目标”。为了保障培养过程的有效进行,必须输入“资源”,其中“教师”是最关键的资源。过程是否高效,目标能否达成,通过“管理”来保障。因此,目标、教师、资源、过程、学生和管理,是本科培养体系的核心要素。显然,这与审核范围的6个项目完全契合。

  虽然6个项目组成了一个紧密相关的完整系统,但从它们之间互相牵连的程度以及有利于审核考察的角度,还是可将其分成达成性、形成性和保证性三个类。达成性类包括“目标与定位”和“学生发展”两个项目,本类主要看目标与定位的符合度以及结果与目标的符合度。有人将质量定义为“目标的适恰性”(Fitness for Purpose),因此本类是对教学质量的直接反映。形成性类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和“培养过程”3个项目,本类主要看资源(包括师资)配置能否满足过程需要,以及过程能否有效利用资源。质量是过程的结果,教学质量具有依时性(例如能力)和潜在性(例如素质),可测性较差,因此需要用过程质量来推断结果质量。质量产生于过程,只要保障了过程质量,就有理由相信结果质量能够得到保障。项目“质量保障”属于保证性类,本类主要看对内能否确保能力(即确保自己具有某种能力),以及对外能否确保信任(即确保被相信自己具有某种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达成性能力,又包括形成性能力,即确保目标的适切性的能力以及确保过程的有效性的能力。

  (2)项目、要素与要点之间

  项目与要素、要素与要点之间均为上层与下层的关系,但需要强调的是:自上而下,包含但不限于;自下而上,必要但不充分。例如,前述的项目“定位与目标”包含“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教学中心地位”三个要素。这个项目主要考察的是,学校是如何确定培养目标的,以及所确定的培养目标能否落到实处。前者关系到“定位”,后者关系到“地位”。显然,仅仅“办学定位”和“教学中心地位”是不够的,还要考察人才培养的地位以及人才培养在学校四大功能中的地位等。再如要素“办学定位”包含“学校办学定位及确定依据”和“办学定位在学校发展规划中的体现”两个要点。这个要素主要考察的是办学定位如何确定和能否得到落实两个问题。同样,仅仅它所包含的这两个要点也是不够的,还要考察办学定位的确定程序、能否得到广泛认同以及规划能否得到落实等。审核范围三个层次之间的这种关系,决定了对审核范围的考察应该从上而下进行,即要考察某一项目(要素),除了要重点考察它所包含的几个要素(要点)外,还要考察与其相关的其他方面。对于采用指标体系的水平评估正好相反,考察方式是从下而上的。也就是说,要考察某个一级(二级)指标,如果它所包含的二级(三级)指标全部满足要求,则这个一级(二级)指标就满足要求。认识审核评估与水平评估的这种区别,对正确把握审核评估非常重要。

  (3)项目与要素之间

  审核项目一“定位与目标”与其所包含的3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前面已做了分析,不再赘述。审核项目二“教师队伍”包含“数量与结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教学投入”和“教师发展与服务”4个要素,从数量、结构、水平、投入、服务等方面考察教师队伍的状况。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是:数量足、结构好、水平高、肯投入和能持续发展等。审核项目三“教学资源”包含“教学经费”、“教学设施”、“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课程资源”和“社会资源”等5个要素,从经费、硬件、软件及外部资源4方面考察资源状况。除了师资外,经费是第一资源。软件即为常说的“三基本”,即专业、课程和教材。审核项目四“培养过程”包含“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和“教学改革”4个要素,从课内(理论、实践)和课外两方面考察培养状况。教学改革应该体现于培养全过程。审核项目五“学生发展”包含“招生及生源情况”、“学生指导与服务”、“学风与学习效果”和“就业与发展”4个要素,从入口、在学和出口三方面考察学生学习与发展状况。入口既是培养质量的起点,又是学校声誉的窗口;出口既是培养质量的体现,又是学校培养质量的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生支持(Student Support)和学习产生(Learning Outcome)是目前教学评估的两个重点,体现了从注重投入到注重产生的转变、从注重教到注重学的转变、以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审核项目六“质量保障”包含“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质量监控”、“质量信息及利用”和“质量改进”4个要素,主要从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来考察质量保障状况。质量管理体系有两个功能:监控与改进。质量信息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经络与血脉,从质量监控获得质量信息并经加工后进行反馈,才能实现质量改进。

  (4)要素之间

  从评价学角度讲,评价要素相关性越小越好,以避免隐性权重叠加。现代评估理论认为,不能忽视评价要素的相关性,以避免潜在效应被忽略。对于定量评价,要素越独立越好;对于定性评价,必须考虑要素的相关性。因此,对于某一项目的评价,不只能仅限于对其所包含要素的评价,还要考虑其他相关要素;对于要素的评价,不能仅限于对其所包含要点的评价,还要考虑其他相关要点。例如,考察要素“培养目标”,除了它所包含的两个要点外,还要将要素“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所包含的要点“质量标准建设”等也一并纳入考虑。定位、目标和标准之间是一种互相映证的关系:定位决定目标,目标决定标准;标准要符合目标,目标要符合定位。又如,考察要素“教学中心地位”,除了它所包含的两个要点外,还要将要素“教学经费”的两个要点以及要素“教师教学投入”等的相关要点也一并纳入考虑。因为,教学中心地位是理念,是文化,是行为准则,是自觉行为。再如,考察要素“教学改革”,除了它所包含的两个要点外,还要将要素“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的相关要点也一并纳入考虑。因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

  (5)要点与引导性问题之间

  如前所述,为引导深度考察,对每个审核要素设置了若干引导性问题,这些引导性问题往往与要点是重复的。例如,要素“办学定位”包含的两个要点是:“学校办学定位及确定依据”和“办学定位在学校发展规划中的体现”。针对该要素的引导性问题是:“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是什么?依据如何?”、“学校教师、学生及校友对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的认可程度如何?”和“学校在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的确定及其落实方面存在什么问题?”。显然,就所涉及的要素而言,引导性问题很不充分。引导性问题只是示范性的,不具有限定性;而审核要点虽然不充分,但具有限定性(一般不可以删减或替换)。必须强调的是,审核评估绝不能仅限于对引导性问题的回答。

二、审核要素的内涵

  1. 定位与目标

  (1)办学定位。办学定位是指学校要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条件和发展的潜力,找准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位置,确定学校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体目标、学校的类型、层次,培养人才的目标、层次、类型和人才的主要服务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条件和发展的潜力,这是学校定位的依据。办学定位要充分体现在学校的发展规划中,并应在人才培养中得到全面落实。

  (2)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反映了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预期与追求。培养目标包括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两个层面。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纲,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起统领作用。学校应根据人才培养总目标,对所拥有的每一个专业(如果按专业大类培养,即指专业大类。下同)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某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纲,是该专业构建知识结构、形成课程体系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要与学校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定位相符合,要与国家、社会及学生的要求与期望相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应包括学生毕业时的毕业要求,应能反映学生毕业后一段时间(例如5年后)在社会与专业领域的预期发展;专业培养目标应体现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教学中心地位。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高等学校的全部工作都是为了培养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都应服务于人才培养,都要有利于人才培养功能的发挥。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因此,教学工作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应把本科教学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

  2. 教师队伍

  (1)数量与结构。教师是人才培养最重要的资源,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是教学工作的基本保障。学校专任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三支队伍的数量应满足教学要求。师资队伍要在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等方面结构合理,符合学校的定位,适应教学的需要,适应专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学校应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根据专业与学科发展需要,对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进行合理规划,并能得到有效落实。

  (2)教育教学水平。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教师应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包括两方面:教育水平和教学水平。前者主要是教师的师德师风,后者主要是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

  (3)教师教学投入。学校不仅要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教育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而且教师要能够自觉履行教师育人的基本职责,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并能自觉地将科研资源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将最新研究成果及学科前沿知识带进课堂。

  (4)教师发展与服务。办学以教师为本。学校应重视教师职业发展,加强教师管理,满腔热情地关心教师、服务教师,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为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创造良好环境。

  3. 教学资源

  (1)教学经费。教学经费是教学资源建设和日常教学运行的基本保障。学校应优先保障教学经费投入,保障教学经费满足教学改革、建设及日常运行的需要。

  (2)教学设施。教学设施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设施、课堂教学设施和辅助教学设施等。实践教学设施主要包括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课堂教学设施主要包括教室、语音室、计算机房等,辅助教学设施主要指与教学有关的公用设施,例如图书馆、校园网、体育场馆等。学校的教学设施应满足教学要求,并得到有效利用。

  (3)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托。学校应根据办学定位制定专业建设规划,提出明确的专业设置条件,调整并优化专业结构,形成学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专业培养方案(简称培养方案)是学校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基本依据,是培养过程的“蓝图”。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主要教学环节及其安排,学制或学分要求等。培养方案应符合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应建立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审批程序,以及监控和评审制度;应确保培养方案得到全面落实;应将培养要求细化到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保障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达到教学要求。

  (4)课程资源。课程是教学的基本单元。课程资源包括课程、教材以及网络资源、学科与科研资源等辅助教学资源。这是进行课堂教学及其他教学活动的“软”基础。学校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建成一批优秀课程与教材等,形成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内容丰富的高水平辅助教学资源。

  (5)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是学校教学资源的重要补充。学校要积极开拓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要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共建教学资源。积极开拓社会捐赠渠道,为学校发展筹措更多的经费支持。

4. 培养过程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学校要制定并严格执行课程教学要求(标准)和教学大纲;要积极促进教与学、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要重视备课、讲授、讨论、作业、答疑、考试等各个环节;要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考试评价方法的改革。

  (2)实践教学。创新人才培养知识是基础、思想是关键、实践是根本。实践是根本的原因在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应用、发展和验证;思想源于思维,而思维过程就是一个实践过程;能力在实践中形成,又由实践表现与衡量;品德在实践中养成,也由实践表现与衡量。创新人才四种基本素质--知识、思想、能力和品德,都离不开实践。高校应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理念,强调 “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强调 “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思”;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建立与理论教学密切结合的实践教育体系;应大力推进实践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改革,增强实践育人效果。

  (3)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指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主要教学环节以外的其他教育教学环节。学校应高度重视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并完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应加强德育教育体系建设,在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德育教育优势;积极支持各种类型健康向上的学生社团和俱乐部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应注重建设美丽的校园环境和浓郁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感染、熏陶和激励;应充分利用学科和科研资源,为学生提供学术环境,支持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应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国内外跨校和跨文化学习交流的机会。

  (4)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研究。学校应将教学改革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推动力,应将教学改革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应将教学改革与研究变成广大教学工作者的自觉行为。学校应大力推进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5. 学生发展

  (1)招收及生源情况。招生工作是人才培养工作的起点,生源质量是培养质量的起点。生源数量与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声誉。学校应高度重视招生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优秀考生,提高生源质量。

  (2)学生指导与服务。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人才培养要以学生为本。学校应关心每个学生,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学生指导与帮扶体系,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指导,关爱学生。

  (3)学风与学习效果。学风是学校学生群体或个人在对知识、能力的渴求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带有倾向性、稳定性的治学态度、学习方法和行为, 是学生内在学习态度和外在学习行为的综合表现。学风是一种无形力量,它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风建设,形成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学习效果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结果,具体体现为德、智、体、美等方面。

  (4)就业与发展。毕业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情况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窗口。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被社会的认可度。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反映。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合理性、人才培养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等,最终由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来检验。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主要指学生毕业后一段时间(例如5年后)在社会与专业领域的发展情况。

  6. 质量保障

  (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学校以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结构,把学校各部门、各环节与教学质量有关的质量管理活动严密组织起来,将教学和信息反馈的整个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一切因素控制起来,形成的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机整体。只有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才能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2)质量监控。质量监控是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职能之一。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对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监控;应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督导队伍,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应建立完善的评教、评学制度;应定期开展课程评估、专业评估和学校二级学院(系)的教学工作评估。

  (3)质量信息及利用。质量信息的统计、分析及反馈,是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建立质量信息公开制度,是高等教育质量接受社会监督和评价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建立制度,对能反映教学质量的信息进行跟踪调查与统计分析,例如:生源质量、在校学生学习状况、应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毕业生社会满意度等,以及对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机构与个人。学校有责任向政府报告和向社会公开人才培养质量信息,接受监督与评价。

  (4)质量改进。质量改进是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并对质量保障体系进行持续改进,达到持续改进质量的目的。学校应针对质量监控和质量分析中发现的质量问题以及提出的质量改进建议等,制定纠正与改进措施;配备必要的资源,进行质量改进,并对纠正与改进措施的有效性适时进行评价。

  三、结束语

  审核评估范围规定了审核评估的“必检项目”,深刻认识其结构、关系与内涵,对正确把握审核评估至关重要。审核范围的6个审核项目作为本科培养体系的核心要素,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整体。从考察角度,就横向而言,可将6个审核项目分成达成性、形成性和保证性三类;就纵向而言,项目、要素和要点三个层次自上而下包含但不限于、自下而上必要但不充分,因而对审核范围的考察应该自上而下进行。为了发挥要素的潜在效应,在考察某一项目(要素)所包含的要素(要点)时,一定要将其他项目(要素)的相关要素(要点)也一并纳入进行考察。正确把握每一个审核项目与其所包含的审核要素间的关系,对全面考察审核项目至关重要。引导性问题是示范和非限定性的,是为帮助深度考察要素而设置的,不能取代审核要点。要深刻理解每一个审核要素的内涵,这是把握审核范围的关键。

  (本文原载于《中国大学教学》)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