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告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教育快讯 

教育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通告>>教育快讯>>正文

论我国高等教育的“不平衡不充分”及其破解路径
2018-03-19 11:01   审核人: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不再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主要矛盾转化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该如何应对?再次审视我国大学走过的百余年发展历程,面对当前的主要矛盾所出现的新变化,人民对于高等教育需求开始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追求优质高等教育几乎成了当前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首选。

  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高等教育的呼唤,我国急需破解高等教育领域改革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难题,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新期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针对高等教育“短板”,下决心啃硬骨头,需要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极力满足人民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要,实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高等教育强国的总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的初心和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曾多次强调要“不忘初心”。十九大报告又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一时间,“不忘初心”成为热词。放眼我国高等教育,究竟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初心?值得思考和再认识。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众所周知,人才培养始终是高等学校的核心标准、根本标准。无论时代怎么变化,大学始终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培养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人才,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自中世纪以来,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有关大学功能或职能定位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纽曼(Newman)所提出的大学教学功能,到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提出教学与科研统一,再到威斯康星大学提出教学、科研与为社会服务。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大学的使命:第一,将大学视为一个整体来看大学的使命,通过三大职能推演出大学的使命就是要通过教学、科研与服务来承担和引领社会向前发展。第二,将大学视为个体来看大学的使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其使命也各不相同。例如,耶鲁大学尚崇“光明与真知”,强调思想自由,追求真理。加州理工学院提倡“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扩充人类知识与造福社会”,在这一使命指导下学院培养了众多诺贝尔奖得主。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则强调“用优秀的思维方式,优秀的教育机制,培养优秀的新人”,培养出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福柯(Michel Foucault)、萨特(Jean-Paul Sartre)等众多知名校友。从世界著名学府来看,大学的使命呈现出独特性、差异化特征。我国拥有着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的使命一方面要扎根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国情,另一方面不同类型高校还要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凝练出各自的使命。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表现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本质是社会供给无法与人民需求相匹配,主要表现在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高、不够。通常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会追求发展上的平衡和充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依然“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不充分

  在我国,“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被视为优质高等教育的代名词,它们的区域分布具有极大地不平衡性。据统计数据,在39所“985工程”大学和112所“211工程”大学中,东部地区“985”“211”院校分别为26所和71所,占比分别为66.7%和63.4%;中部地区“985”“211”院校分别为6所和17所,占比为15.4%、15.2%;西部地区“985”“211”院校分别为7所和24所,占比为17.9%和21.4%。呈现出东部密集,中西部稀疏的格局。

  在去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了42所“双一流”高校名单,原来的39所“985工程”高校全部入选,仅增加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等3所中西部高校。可见,新一轮的优质高等教育建设调整,仍然没有改变区域分布不平衡不充分的格局。

  2.高等教育层次不平衡不充分

  从纵向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三个层次。据2016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显示,目前我国研究生在校生数为191.14万,本科在校生数为1856.02万,专科在校生数为1405.21万,三者占总在校生比例分别为5.5%、53.8%、40.7%,略呈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结构,与国际高等教育的“金字塔”型结构相去甚远。

  高等教育层次不平衡不充分将会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带来不利影响,一方面会阻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会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另据2017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披露,在未来几年,我国高级技工缺口高达上千万人。尤其是现代制造业等领域高端领军技能人才稀缺,将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大瓶颈,阻碍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华丽转身。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严峻,主要在于高校未能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出现明显的供需不匹配。

  3.高等教育生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之间应呈现比较合理的比例关系。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办学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同质化倾向。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改名热与我国属于国家主导型资源配置模式有关,归根到底是为学校的发展争夺更多的资源。

  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一时间,引发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又一次热潮。去年9月公布的一流高校及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中,42所院校入选“双一流”计划,将获得重点资助,随即引发各界热议。从“985工程”“211工程”“双一流”建设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精确资助方式,通常将资助目标定位在一流的高校。中国目前普通高等学校呈现出“僧多粥少”的局面,在国家主要关注精英院校成长的大背景下,是否会进一步加大高等教育丛林的生态不平衡?众多没有进入“双一流”的普通高等学校是否会面临更加严峻的生存发展问题?

  4.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不平衡不充分

  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指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规定,我国普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学科划分包含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 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3个学科门类。2015年普通本科在校生情况中,工学与管理学两大学科的在校生总数占比高达50%之多,其中工学以33.3%的比例“独占鳌头”,而历史学、哲学两门学科的比重之和甚至没有达到1%,成为名副其实的“弱势学科”。可以看到,目前我国文理科比例大体相当,但各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比较明显。而这一现象会对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多样性发展十分不利,影响学科之间的“百花齐放”。

  破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路径

  如何破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对当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与对优质高等教育向往至关重要。解决好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推动中国发展整体转型升级的坚实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根本保障。同样,解决好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才能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完成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高等教育强国的总目标,才能在世界高等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破解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区域分布上的不平衡不充分

  调整优质高等教育区域分布不平衡状况,对我国高等教育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既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又与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有关。一方面,拥有较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会推动所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要改变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状况,首先要加大区域经济建设,提高区域经济水平。另一方面,国家在进行高等教育宏观布局时,在不减少东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财政投入的前提下,应适当考虑向优质教育资源欠缺的中西部地区适当倾斜。此外,地方政府也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加入国家大力支持优质高等教育建设队伍,为区域“一流大学”建设出一份力。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经费来源主要靠政府投入和学费收入,然而国家财政拨款经费受到“总蛋糕”的限制,无法做到对所有高校“雨露均沾”,导致处于金字塔底端的高校要想通过国家行为改变自身处境十分困难。因此,政府可以通过鼓励高等学校向社会开放办学,增强向社会获得办学经费的能力,吸引更多资金支持者参与学校办学,多方寻求额外的支持以使其财政来源多样化。高校通过社会开放办学既能获取资金支持,又能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释放办学活力。

  2.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破解高等教育层次不平衡不充分

  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正在迈向先进制造、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来支撑。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担负着为中国经济发展持续提供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职责。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被誉为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为德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尤其是举世瞩目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在其职业教育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德国这些成功的办学经验非常值得我国学习借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加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力度,无疑是破解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不平衡不充分的最佳选择,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长远发展的最优路径。

  3.加强特色化办学,破解高等教育生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高等教育需要有个性、有特色。然而,我国高等学校之间界限不清、分工不明,办学中定位不准、缺乏个性特色现象还一定程度地存在。在盲目追求“大而全”的背景下,高等学校办学日益趋向雷同。这些问题对于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协调发展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也意味着高等教育将成为每个人职业生涯的“基础教育”。进入这一阶段,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竞争将会涉及资金、生源、地域等各方面。此时,各高校间只有通过加强特色办学、实现错位发展,才能在激烈角逐中胜出。因此,各高校应当深入挖掘自身特色,如文化特色、管理特色、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等,做大做强优势领域,找准办学定位,与其他高校形成错位竞争。通过个性化、特色化办学思路的确立,造就各高校间的良性竞争,构建动态平衡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创造终身教育生态体。

  4.加大跨学科研究力度,破解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不平衡不充分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学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由来已久,在总体上表现为一种功利主义倾向,它以应用学学科(如工程学)作为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致使大学功能出现技术化和商业化,丧失了原本的大学精神。中国要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不能仅仅依靠应用科学,还需要人文学科。通过加大跨学科合作研究,将技术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联系起来。随着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加速了人才知识结构由单一学科型向多学科复合型发展的转变进程。学科交叉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多学科、多领域交叉与融合已成为现代和未来科技发展和创新的驱动力。

  当前,人工智能、基因技术、数字技术对我们的认知过程、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甚至连人的生产过程都有可能面临重大变化,但它们并不能改变那些对人类来说是最为基本、最体现人的自由意志和个体自主性的智能因素。这些因素才是我们在学习和教育中最需要坚持和培养的。在整个高等教育环境大力发展基础科学及应用科学,人文学科日渐式微的背景下,应该重新思考人文学科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