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是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中国大学的形象成为中国国家形象的窗口,伴随着国情的变化而变迁,呈现出波澜壮阔的景象。既有传统文化的熏染,也有西方文化的冲击,更有中华民族自身艰苦奋斗的印记。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大学仍处于“发展中”状态,那么中国大学的理想形象是什么呢?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只要我们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有作为、有成效,我们的大学就能在世界上有地位、有话语权。
第二,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科研立场。习近平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不仅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自然科学研究者乃至一般知识分子均要树立这样的理念。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大学作为科研的高地、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高地,与人民齐奋进,不断出成果、出人才,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作出重要贡献。
第三,坚持造福人类、推进社会发展创新、创造原则。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中国大学应该以坚持造福人类、推进社会发展创新、创造为原则,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第四,坚持中国文化的特色元素符号。中国大学应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其中应该善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大学在充分吸收中华文化精华的基础之上,以自身所包含的文化精神感召世人,使得中国大学成为世界大学中最具有文化底蕴的基本构成。
第五,坚持多元发展的国际化合作。“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国际化合作是中国大学的必由之路,而故步自封最终会影响中国大学的前进道路。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通过多种渠道的多元化的发展,国际化合作办学等有益的实践路径,促进中国大学走出去,实现互利共赢。
第六,建设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德才兼备、红专并进是新时代中国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讲话中明确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建设好中国大学,彰显出中国大学的风格,需要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第七,打造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条件先进、生活舒适的美丽校园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校园的增色。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教育教学提供有效保证。景美则心旷,心旷则神怡,神怡则智清,智清则学佳。环境育人是中国大学必备的教育途径。中国大学一定会实现“学校无闲处,处处皆育人”的环境育人目标,让一景一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育人境界。
第八,构建体现现代化、彰显中国特色,创新与引领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高水平科学教材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表示,中国大学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自然科学的教材体系亦然,现代生产的科学化、现代化和社会化等特征要求生产的方式必须变化,吸纳世界上一流的自然科学知识,形成适合中国大学教育、研究使用的教材体系,成为中国大学引领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的重要动力之一。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中国大学需要有新形象。中国大学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进,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一流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中国特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